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红十字会
 
“生命的种子”飞越地平线
编稿时间: 2021-12-15 14:48 来源: 市卫健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境内外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曾一度停摆。2020年2月,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以下简称“中华骨髓库”)冲破难关完成7例捐献。今年,中华骨髓库又成功协调3例境外捐献。尽管眼前有许多困难阻挡,但中华骨髓库的境内外患者申请检索工作从未停止,他们尝试突破屏障,回应更多远方传来的求助信号。

远隔万里的生命接力

今年6月,中华骨髓库境外协调员宋晔收到一封来自法国骨髓库的邮件,他们正在为一名重症血液病患者寻找配型。很快,中华骨髓库按照常规程序启动了检索工作。

初次检索配型时,中华骨髓库中共有6名志愿捐献者与患者HLA分型适配,法国骨髓库选定其中4位志愿捐献者进行供患者高分辨分型检测工作。然而,要从他们当中确定最终供者并非易事。

当时,4名志愿者中有人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完成捐献,有人暂时失去了联系,“有一名志愿者已经采集完血样,进行到体检这一步了,但是很遗憾,他体检结果出来有几项不符合条件。”宋晔回忆,那时距离收到邮件已经过去了2个多月,如果该志愿者复检结果还不理想,那么这次捐献很有可能会失败。

沟通、确认的环节需要相关省市工作站的共同努力。四川省管理中心工作人员经与其中一名志愿者多次联系后,确认了该名志愿者的捐献意愿。“他的配型状况、体检结果都符合要求,本人也表示愿意捐献。一下子,进展就变得非常顺利了。”在宋晔的回忆里,那一个月似乎要过得更快一些。

确定捐献者之后,新的难题又随之而来。“我们要怎样把造血干细胞送出去?”宋晔介绍,“在疫情之前,境外捐献都由专人入境来取新鲜的造血干细胞,然后手提带回去。但是疫情之后,出入境有限制,国际航班也在减少,如果对方要派人入境就会涉及签证、隔离等问题,患者病情无法等待那么长时间”。

参考疫情期间其他国家骨髓库的做法和经验,中华骨髓库尝试与法国骨髓库沟通希望采用冻存方式,但因为病情原因,患者所在医院坚持希望使用新鲜造血干细胞,难点再次回到了人工手提出境问题。

几十封邮件、数十个电话的沟通后,事情在9月迎来了转机——一名法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即将离任,并表示可以帮忙携带这份造血干细胞返回法国。中华骨髓库迅速与对方组织召开视频会议,从交接地址到交接方式,再到进行造血干细胞信息核对等事项,逐一进行确认。

数日后,这份“生命的种子”从成都抵京,宋晔代表中华骨髓库与法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完成了交接工作。飞机从首都机场起飞,11个小时后抵达法国,造血干细胞完好无误地送到了患者身边。

不能停步的使命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有人在艰难跋涉,护送每一份“生命的种子”。

2020年2月,原定计划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受到疫情影响,50余例捐献暂缓或终止,但有7名危重症血液病患者得到了救助。“当时,有些患者病情没那么危急,还可以等一等,有些地方可能已经停了移植舱,没办法进行移植工作。只有这7例患者没有办法再等,再难也要完成捐献。”中华骨髓库医疗服务部副部长杜丹说。

2月中旬,黑龙江一名捐献志愿者和妻子驱车5小时,从家赶赴哈尔滨,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做准备。疫情期间,医院附近餐馆大多关了门,由于担心志愿者就餐不便,时任中华骨髓库黑龙江省管理中心主任付伟平主动提出为他送饭,“他自己在家炖鸡汤,做好了就送到医院去。”杜丹记得很清楚,这个消息在当时感动了很多工作人员。后来,志愿者顺利完成捐献,还收获了一封感谢信。

每一个捐献案例的背后都有触动人心的故事,在杜丹看来,许多时候是志愿者带动了他们,“一个个志愿者负重前行,冲在最前线,我们在后方还有什么理由不付出更多努力去做成这些事情呢?”

今年7月,河南发生暴雨灾害,交通全面受阻。原计划7月20日完成采集,并将于当天送达移植医院的4例造血干细胞全部滞留在郑州外。

造血干细胞装入运送箱之后就必须在有效时间内输入患者体内,但当时,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个门诊都被淹了,医院门口全是积水,外面的人很难进医院。中华骨髓库找来一名运送专差负责运送工作。汽车堵在高架桥上时,运送专差给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打了一个电话,表示想徒步走到医院去,他们思虑再三还是劝运送专差等待,“水位线太高了,走下高架桥很危险,我们要保证人和箱子的安全”。那天夜里,双方一直保持联系,中华骨髓库许多工作人员也没敢睡觉,大家都在等待时机。

第二天凌晨,洪水终于慢慢退去,运送专差立即蹚着水赶到医院,又爬了27层楼送到移植仓,“患者家属就在移植仓门口等着,见到这名运送师傅的时候都激动不已,我们看到工作完成了也很激动。”杜丹说。 

前行,更努力地前行

在医疗服务部有这样一份共享表格,上面不仅详细记录着每一例成功捐献的案例,同时还有暂缓和终止的案例。医疗服务部还有一个共享文件夹,里面记录着医疗服务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故事和疫情之下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点滴,有些记录甚至精确到了几分几秒,“因为在中华骨髓库,她们就是与时间赛跑的一群人。”杜丹说。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中华骨髓库已经开始探索应对新挑战的举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造血干细胞运送工作在疫情发生前有两种渠道,一是移植医院安排医护人员自取,二是由省级管理中心安排当地的志愿者服务负责。疫情发生后,中华骨髓库首次启动了与第三方运送公司的合作,由专业人士负责运送工作。每一例捐献都由医疗服务部对口负责区域医院的工作人员建起微信群,运送公司、国家级管理中心、省级管理中心乃至地市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以及移植医院的协调员都在群里,每一例造血干细胞从采集到最后送达的全流程动态都会在群里及时更新。从去年2月到现在,启动的第三方运送工作获得了来自移植医院和省级管理中心的认可。

与此同时,为做好境外捐献工作,中华骨髓库汲取其他国家在跨境捐献上的经验,首次与北京脐带血库合作,采用冻存造血干细胞后运输的方式完成跨境捐献。前不久,中华骨髓库就成功协调了一例在重庆完成采集、冻存后送往澳大利亚的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案例,救助了一名华裔患者。这是中华骨髓库首次采用“人员零接触+冻存”的运送方式。

“冻存运输造血干细胞的装备叫气相液氮罐,可以较长时间、超低温保存造血干细胞,我们都叫它‘大蘑菇’。”杜丹介绍,“大蘑菇”走货运渠道避免了人员接触而产生的感染风险,在中华骨髓库与境外骨髓库双方认可的情况下,是目前最有效的出境方式。而这一次成功对澳大利亚实现捐献,也从流程、技术等方面为冻存技术今后在跨境捐献中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1年前10个月,中华骨髓库已实现逾155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其中,4月捐献量首次达到188例,较往年有了大幅提升。捐献工作深受疫情影响,纪录却不断突破,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主任马小龙认为,是每一名工作人员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认同和热爱促成了这些成果,“虽然过程艰辛,但使命光荣”。

记者  李颀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