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卫生计生动态
 
5月15日全国防治碘缺乏病日,专家提醒——科学补碘 重在生命最初1000天
编稿时间: 2015-05-15 09:47 来源: 市卫生局
 

5月15日是全国第22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主题是“科学补碘,重在生命最初1000天,预防智力残疾从胎儿开始”。碘缺乏病是由于自然环境中缺乏碘而引起的疾病。妇女和儿童是缺碘的主要受害者。特别是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放开,让孕妇、胎儿和婴幼儿科学补碘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记者采访了疾控专家和医生,指导市民科学补碘。

过量摄碘不可取

虽然补碘已纳入了我国居民的膳食计划中。但过量摄入碘也是不可取的。从医学角度看,一个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即使每天摄入1000微克的碘都是安全的,因为机体对摄入碘的利用有一个特点,当甲状腺摄取自己所需的足够碘以后,多余的碘就会从尿中排出,故摄入的碘多时,几乎大部分排出体外了,即“多吃多排,少吃少排”。虽然人体摄碘量的安全范围较大,但是还是要注重科学补碘,并不提倡每天都摄入过量的碘。因为碘对人体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只要满足生理需要就可以了。

    营养学家认为碘的膳食供给量应该多与生理需要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适宜供给量为0-59个月学龄前儿童是每人每天90微克,6-12岁学龄儿童为120微克,12岁以上人群为150微克、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为250微克,摄入量上限为每人每天1000微克。

缺碘让儿童智力低下

据市疾控中心血防科科长周旻介绍,碘缺乏病以前命名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现在统称为碘缺乏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甲状腺轻、中度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软,无压痛。晚期亦可呈结节性。极少数明显肿大者可出现压迫症状,以气管受压较多,病人喉头有紧缩感,慢性咳嗽,劳动后气急,甚可引起喘鸣。

孕妇缺碘除造成早产、流产和先天畸形儿外,更严重的是影响胎儿大脑的正常发育,应该给育龄妇女、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婴幼儿补充足量的碘。碘在胎儿期对合成甲状腺激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甲状腺激素又是促使胎儿生长,特别是大脑发育的重要物质,所以胎儿期缺碘就会造成大脑发育的障碍;胎儿期和出生后的2年也就是生命最初的三年多约1000天内是小儿脑发育的主要时期,碘在此时尤为重要。孕妇缺碘还会造成早产、流产和死产,她们所生的孩子可能是弱智或残疾儿。

碘是“智力元素”。严重缺碘的儿童,随着他们逐渐长大,会表现为明显的智力缺陷,具有典型的痴呆表情,身材矮小,聋哑,甚至瘫痪在床,即所说的“呆、小、聋、哑、瘫”,这种儿童自己不能照顾自己,生活上的衣食住行需要别人帮助,不能上学,寿命很短。轻度碘缺乏的儿童智力损伤较轻,智商在50-69之间,看上去似乎“正常”,但会有轻度的智力低下、轻度的神经损伤或甲状腺功能减退;进入学校后,逐渐表现出智力问题,学习成绩落后,考试不及格,留级,还有就是走路的步态不稳,肢体协调能力差,听力差等;再有就是发育慢、个子矮小等等,他们的脑损害同样是不可逆转的,其严重性绝不可以低估,而且不容易被发觉,甚至专业人员也难以诊断,对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大。

科学补碘从小做起

预防碘缺乏病最重要的对象是婴幼儿、儿童,以及准备做母亲或正在给宝宝喂奶的妇女。只有这些人的碘营养水平能够满足生理需要,下一代人的智力发育才能得到基本保障。那么如何保护胎儿和婴幼儿不受缺碘的危害?

市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周红辉称,孕妇或哺乳妇女要认识缺碘的危害性,但是碘过多也不利于健康,因此要做到对自己体内是否缺碘心中有数,常见的做法是婚前、孕前、孕期、哺乳期、婴幼儿期等不同时期定期进行碘营养水平测定。目前常用的办法是测定尿中的碘含量,如发现不足,应及时补充。我市多数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开展了尿碘检测。

碘缺乏病预防控制的根本措施就是补碘。常采用下列方法:碘化食盐:食盐中加入碘化钠或碘化钾;碘化饮水:饮水中加入碘化钾。碘油注射:适用于发病率低,无须普遍加碘的地区;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藻、海鱼虾等。其中食盐加碘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正常成人碘生理需要量是每人每天75微克。

市疾控专家提醒市民,使用碘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务必购买小塑料袋包装的、印有指定商标、贴有碘盐标志的碘盐,千万不要随意购买私盐或无(低)碘盐。不要存放时间太长,随吃随买。装入有盖的棕色玻璃瓶或瓷缸内,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炉火的地方。炒莱、做汤待快熟出锅时放盐效果好。不要用油炒碘盐。(李弈萱)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